论古人如何对付口臭问题

口臭,是一件很困扰人的事情。在生活中,口臭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交往来,甚至是心理健康。下面请跟随蒲地蓝口喷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社会发达的现代,解决口臭不难,如使用富含活性精华成分的蒲地蓝可炎宁口喷,轻轻按喷,便可随时随地清新口气。但口臭不仅仅是现代人的烦恼,古人也同样深受其害。那么,古代人是如何对付口臭问题的呢?

也许有些人以为落后的古人会拿口臭束手无策,但事实上,古代人也有妙法能保持口气清新。

有词为鉴。清人陆求可曾作《月湄词·相思儿令》,“一点樱桃娇艳,樊素不寻常。何用频含鸡舌,仿佛蕙兰芳。座上吹罢笙簧。徐徐换羽移商。晩来月照纱橱,并肩私语生香。”虽然全篇不曾提“嘴”,却始终围绕着佳人口香。若佳人吹完笙曲儿,樱桃小口微启,气味竟令人难以忍受,请问男主人公要以何种心情与其在窗前月下幽会?剧本当然不会这么写。

不过,在既没有口香糖又没有口喷的古代,怎么避免口臭成为破坏人类繁衍的元凶呢?答案也在这首词里,词中的“鸡舌”指的是中医所说的“鸡舌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丁香,而“频含鸡舌”指的就是类似嚼口香糖的动作。丁香的药用成分存在于其花蕾与果实的挥发油当中,其中所含的丁香酚主要功能就是抗菌。

衔丁香以避口臭的方法其实颇具历史。由于丁香原产于域外,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前无从考,东汉《汉官仪》载,桓帝在位时期,有位“迺”姓大臣年老口臭,皇帝受不了就赐给他鸡舌香,结果老臣误以为是毒药,还邀请同僚见面告别,但同僚去了以后才发现“毒药”其实是鸡舌香,使这位大臣备受嘲讽。这也证明,早在汉朝,朝堂官员用丁香防口臭就已颇为普遍。

汉以后,丁香成了“口香糖”界代表性的存在。三国时曹操写给诸葛亮的一封书信,称“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明为送礼,实为从蜀汉挖墙脚,暗邀葛亮与自己同朝为官,一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求才愿望。

此后含鸡舌香更在唐诗中衍生为典故,隐含在朝为官之意,如王维“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白居易“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

除丁香之外,原产自恒河流域、后传入古中国的胡椒与荜拨(又称“长胡椒”),亦有镇痛消炎去除口臭的效果,东南亚地区及我国岭南地区至今还有嚼蒟酱叶的古老习俗。

历朝历代中医经典中记载了更多五花八门的“口香糖”。最早者如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了“水苏”对去口臭有奇效;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七窍病”专卷内,有专门针对口臭、身臭的“含香丸方”;到了宋代,朝廷命医家学者编撰出《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其中就有一味采用十五种香药研制而成的“含香圆”。通过现代科学检验,其方确实对口腔卫生保健有良效。只不过配方当中含有名贵药材,在当时只怕平常人家消受不起。

古人追求香口的步伐远超于此,除了这些药剂,还有日常的香茶(以香料烹茶叶)、熟水(直接用香料煮水)、香汤(制法比熟水更为复杂)、清露(蒸馏花果中的香露香精)等。

总之,古代对口臭问题远没有大家想像的那般无能为力,连蒲地蓝可炎宁口喷中的蒲地蓝活性精华成分都是用的百年蒲地蓝中药组方,可见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不过话说回来,连古人都知道要去除口臭,现代有口气的人也不要偷懒哦,蒲地蓝口喷赶紧用起来吧。